574、正壮士、悲歌未彻。啼鸟还知如许恨,料不啼清泪长啼血。谁共我,醉明月。贺新郎·别茂嘉十二弟【宋】辛弃疾 拼音版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绿树听鹈鴂。

更那堪、鹧鸪声住,杜鹃声切。

啼到春归无寻处,苦恨芳菲都歇。

算未抵、人间离别。

马上琵琶关塞黑,更长门、翠辇辞金阙。

看燕燕,送归妾。

将军百战身名裂。

向河梁、回头万里,故人长绝。

易水萧萧西风冷,满座衣冠似雪。

正壮士、悲歌未彻。

啼鸟还知如许恨,料不啼清泪长啼血。

谁共我,醉明月。

【宋】辛弃疾《贺新郎·别茂嘉十二弟》

赏析

这首词在内容和创作手法上都与常见的词有所不同,其内容几乎完全与为茂嘉送行无关,而是专门罗列了古代的“别恨”事例。在形式上,它还打破了上下片分层的常规,事例连贯上下片,不在分片处进行分层。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作者平素心中积压的事情众多,一旦有了触发点,便不受特定题目所限制,于是同类事件纷纷涌现,不被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。

词的开篇几句:“绿树听鹈鴂,更那堪、鹧鸪声住,杜鹃声切。啼到春归无寻处,苦恨芳菲都歇。”运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方式。实中有虚,虚中有实。说它是“赋”,是由于它描述送别茂嘉,是在春去夏来之际,能够同时听到三种鸟的叫声,这是写实。鹈鴂,一种说法是杜鹃,另一种说法是伯劳,辛弃疾采用了伯劳的说法;说它是“兴”,是因为它借鸟声来引发美好时光消逝、美人衰老的感慨。伯劳在夏至前后鸣叫,所以暗中借用了《离骚》中“恐鹈鴂之先鸣兮,使夫百草为之不芳”的意思,以引出下文的“苦恨”句。鹧鸪的叫声如同“行不得也哥哥”;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去国家后魂魄所化,常常悲鸣出血,声音类似“不如归去”。词中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,营造出强烈的悲感氛围,并寄托了作者自身的沉痛心情。接着“算未抵、人间离别”这一句,是上下文衔接转换的关键。

它将“离别”与啼鸟的悲鸣进行对比,通过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,为下文所写的“别恨”做了铺垫。“马上琵琶关塞黑,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”两句,有人觉得写了两件事:其一指的是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之事;其二指的是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“汉阙”,幽闭在长门宫。也有人认为只写了一件事,即王昭君从冷宫出来辞别汉阙。现今依照多数注释本当作两件事来看,“看燕燕,送归妾”,讲的是春秋时期卫庄公的妻子庄姜,“美丽却没有子女”,庄公的妾戴妫生下儿子完,庄公死后,完继位为国君。州吁作乱,完被杀,戴妫离开卫国。《诗经·邶风》中的《燕燕》一诗,相传就是庄姜送别戴妫时所作。“将军百战身名裂。向河梁、回头万里,故人长绝”,引用了汉代的另一个典故。汉代李陵抗击匈奴,奋力作战但援助断绝,形势困窘而投降,败坏了家族声誉;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,被扣留十九年,坚守气节不屈服。后来苏武获得归汉的机会,李陵送别他时说了“异域之人,一别长绝”这样的话;又有世传李陵的《与苏武诗》,其中有“携手上河梁”、“长当从此别”等句子。“易水萧萧西风冷,满座衣冠似雪。正壮士、悲歌未彻”,讲述的是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刺杀秦王政的故事。相传送行的人都穿戴白色衣冠,荆轲临行时歌唱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以上这些事例都与远走异国、无法生还,以及遭受幽禁或国家破灭、家庭败亡之事相关,都是极度悲痛的“别恨”。将这些故事写在给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,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当时沉重、悲壮的情感。

“啼鸟还知如许恨,料不啼清泪长啼血。”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。句子中说啼鸟只知晓春归的恨意,如果也能明白人间的这些恨事,它的悲痛必定更甚,随啼声眼中流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。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做了省力的铺垫。“谁共我,醉明月?”承接上面两句的转换态势,迅速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情上,点明题目,结束全词,将上面大片的凌空想象和描写,一下子收拢到主题上来,有了这两句,词就没有偏离主题,只是显得善于在大处着笔、别出心裁罢了。由此可见,辛弃疾不愧是宋代的一代文学巨匠!

辛弃疾的这首词,之所以动人,除了情感、气氛浓烈外,还得益于它的音律。它押入声的曷、黠、屑、叶等韵,在“切响”与“促节”中具有很强的摩擦力量,声音如同撕裂丝帛,声情并茂。古人对这首词极为推崇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